CMM的市场应用与业务发展
CMM最初定位为面向移动终端的广播电视服务,主要业务包括:

CMM的技术特点与运营模式
CMM系统采用了STiMi(卫星地面交互多媒体)传输技术,具有传输效率高、抗干扰能力、支持移动接收等特点。其技术标准包括信源编码采用AVS、H.264/AVC视频编码和MPEG-4 AAC音频编码;信道编码采用LDPC前向纠错技术;调制方式采用PSK、QPSK和16QAM等多种方式。这些技术特点使CMM在移动环境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接收质量,理论下行传输速率可达25Mbps。

CMM的转型尝试与未来方向
面对发展困境,CMM运营方曾尝试多种转型策略。一方面探索与车联网结合,将CMM作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尝试向应急广播领域发展,利用其广播式覆盖优势服务于安全领域。还曾考虑将CMM改造为物联网专用,承载智能电表、环境监测等低速率、广覆盖的物联网应用。

CMM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CMM在技术上有其优势,但在实际运营中面临诸多挑战。随着3G/4G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流媒体的移动视频服务逐渐成为主流,用户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个性化的视频内容而非传统的广播式节目。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直接冲击了CMM的市场空间。

行业影响与经验启示
CMM的发展历程为自主标准产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其经验表明,技术标准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先进性,更需要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支持。在移动互联网,单纯的广播式媒体服务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必须与互动业务深度融合。同时,也反映出广电与电信行业融合的重要性,单一行导的封闭体系难以适应融合媒体的要求。

- 广播电视服务:提供多套及地方台的电视节目和广播频率
- 数据广播服务:推送、天气、票等实时信息
- 紧急广播服务:用于应急信息发布
- 互动增值服务:通过回传通道实现部分互动功能
在终端推广方面,CMM曾与多家手机厂商合作推出内置CMM功能的手机,并通过外接US电视棒等形式拓展应用场景。2008年奥运会期间,CMM作为科技奥运项目进行了示范应用,向用户提供奥运赛事移动直播服务,这是CMM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CMM的例还凸显了标准际化的重要性。作为自主标准,CMM未能实现际化推广,限制了其产业规模和市场空间。未来在推动自主技术标准时,需更加注重际协作与开放兼容,平衡自主创新与际合作的关系。
从技术演进角度看,CMM的未来可能与5G广播技术相融合。5G广播(5G roadcast)是3GPP在R14中引入的基于5G的广播技术,与CMM有相似的应用场景但技术更为先进。CMM积累的运营经验和频率资源可能为5G广播在的部署提供基础。
CMM的商业模式不够清晰。作为广电系主导的项目,其收费模式、内容运营等方面与电信运营商存在利益冲突,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协同。虽然曾尝试推出包月收费服务,但用户接受度不高,导致盈利困难。
再者,CMM的内容吸引力不足。受限于广播式传输模式,CMM提供的电视频道数量有限,且无实现点播和时移功能,与互联网视频服务相比缺乏竞争力。终端支持度也逐渐下降,主流手机厂商不再将CMM作为标准配置。
在运营模式上,CMM采取了"统一标准、全漫游、全程全网"的运营思路。中广传播有限作为CMM全运营商,责全覆盖的与运营,同时与各地方广电机构合作建立地方子,形成与地方联动的运营体系。这种模式理论上可以实现全范围内的无缝漫游,用户在不同地区都能接收到相同的CMM信号。
CMM运营现状与发展分析
CMM(China Mobile Multimedia roadcasting)是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标准,曾被视为移动电视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这项技术由广电总局主导研发,旨在为手机、PDA、MP4、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终端提供广播电视服务。CMM采用卫星与地面相结合的"天地一体"技术体系,通过大功率S波段卫星覆盖全,配合地面增补实现城市密集区域的信号增。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