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转折日】
三大运营商同步于2023年9月1日停售eSIM一号双终端新入网业务(仅限手机附属设备)。心变化:
1️⃣ 业务范围收缩

- ✔️ 正面:斩断黑产利用eSIM的诈链条,提升实名制可靠性[];
- ✖️ 争议:用户设备自由权收缩,与"万物互联"趋势形成张力[][]。
未来破局点:需在安全框架下重构eSIM技术授权模式——毕竟,技术不应因滥用而消失,而应因而进化。
如需查看原文或细则,可参考运营商公告 [][][]。

- 仍可通过指定入口开通eSIM(例:运动健康APP)[]。
▶️ 其他终端持有者 - 转用实体SIM卡或多终端独立套餐;
- 二手市场存量eSIM设备将大幅溢(资源稀缺性上升)[]。
🌐 【产业影响透视】
领域 | 短期冲击 | 长期趋势 |
---|---|---|
消费者 | 可穿戴设备选择受限 | 实体SIM卡需求回升 |
制造商 | 非品销量承压 | 加速研发eSIM替代方 |
运营商 | 减少虚拟号管理成本 | 聚焦5G物联网独立套餐开发 |
💡 网页视角锐评
本次像一柄双刃剑:![]()
- 除⌚️手表外,所有智能手表/眼镜等终端的新eSIM副卡开通服务全面终止[][]。
- 存量用户可继续使用,但新增入口彻底关闭。
2️⃣ 动因- 监管层化eSIM安全审查,防范虚拟号码滥用风险[];
- 运营商需配合反诈,收紧非必要通信入口[]。
⚡️ 【用户应对策略指南】
面对业务调整,可采取以下措施:
▶️ 手表用户![]()
![]()
以下为三大运营商在9月1日关键的分析与解读,结合息整理而成:
相关问答
三大运营商为什么从9月1日起停止不限量套餐? 答:业界分析认为,不限量套餐原本是运营商之间低价竞争的产物,通过赠送宽带、流量等方式来吸引用户。然而,这种过度的价格竞争不仅损害了运营商的利润,也对行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三大运营商的新策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的实惠,但更符合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三大运营商为什么从9月1日起停止不限量套餐? 答:三大运营商已停止提供不限量套餐,转向新的计费模式。从9月1日起,中国电信率先调整,套餐超出后,用户仍可享受不限速服务,但需按超出流量计费,费用为3元/GB。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随后跟进,对套餐外流量设置了不同的价格标准:129元及以下套餐,超出部分为0.03元/MB和5元/GB;199元以上套餐,超出部... 三大运营商9月1号正式开启5G商用,为什么运营商不补贴5G手机? 答:首先,国内5G手机的价格相对较低,大多数用户能够承受。今年8月,两款国产5G手机上市,价格均未超过业界普遍预测的1万元大关。这样的价格对于想要尝试5G的用户来说,是可负担的,因此运营商无需提供大量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