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运营时间框架
- 基础时段
- 首末班车:起始站罗湖站与终点站机场东站首班车均为6:20发出,末班车23:00发出[[2][3][7][8]]。
- 全天覆盖:全线30个站点运营时段约为17小时,覆盖早高峰至夜间出行需求。
- 发车间隔优化
- 工作日:高峰时段最小行车间隔2分钟,平峰时段5分25秒[[4][7]]。
- 休息日:高峰间隔4分12秒,平峰6分钟;节假日进一步缩短至3分45秒(高峰)与5分45秒(平峰)[[4][7]]。
二、特殊日期动态调整
- 节假日延长服务
- 元旦、跨年夜等重大节日,全线末班车延长1-3小时,如机场东站延至次日0:00,部分枢纽站(如深圳北站)延至次日2:15[[9][12]]。
- 春节前后高峰期(如2025年腊月廿八至正月初四),关键站点末班车不早于24:00[[12]]。
- 极端天气应急管理
- 受台风等影响时,部分站点可能服务。例如2025年台风"韦帕"期间,机场东站、后瑞站于11:15起,恢复时间依气象情况确定[[13][15]]。
三、站点差异化运营特点
- 换乘站多线路协同
- 岗厦北站(2/10/11/14号线换乘):各线路首末班车独立调度,如11号线往碧头方向末班车为23:00(工作日)或次日1:00(节假日)[[5][10]]。
- 机场东站:除1号线外,可换乘其他线路至23:50(往左台东方向)[[5]]。
- 首末班车梯度设计
- 中间站点时间存在差异。例如:
- 前海湾站往机场东方向末班车23:46,往罗湖方向23:22[[8]];
- 科学馆站往罗湖方向末班车00:00,反向23:08[[3][8]]。
- 中间站点时间存在差异。例如:
四、维护保障与技术支持
- 夜间机制
- 利用0:30-4:30窗口期开展设备维护。例如小半径曲线换轨工程需在4小时内完成钢轨更换、焊接及轨道精调,确保次日正常运营[[16]]。
- 配备应急抢修小组处理突发故障,如关键机具故障时启用备用设备[[16]]。
- 智能化运营支持
- 采用准移动闭塞系统实现2分钟极限行车间隔[[6]];
- 车厢配备LED节能照明、智能空调及4G全网覆盖[[6][10]]。
深圳1号线通过精细化时刻表设计、动态机制及严格运维保障,构建了高效可靠的城市交通动脉。乘客可通过"深圳"APP或微信小程序获取实时运营信息[[7][12]]。


深圳1号线作为深圳市轨道交通的心骨干线路,其运营时间体系兼顾日常通勤与特殊场景需求,形成了多维度、差异化的服务模式。以下基于信息进行系统梳理:



相关问答